北京外国语大学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开放注册)
搜索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【品读宋词】含蓄婉约的相思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0-2-21 17:49:3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【品读宋词】含蓄婉约的相思

李清照像(左)和清沉铨绘《荷塘鸳鸯图》局部(右)。(公有领域/大纪元合成)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如果有一对夫妇,他们彼此敬爱,志同道合,便能结下深厚的情义。但是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而分隔两地,重情重义的他们也会加倍地思念对方,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绵绵不绝的相思。所以在古时候,那些描写离情别意的诗句总能触动人的心弦,让人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。
宋代就有这么一对夫妇,可以说是才学相当,情深意笃,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。没多久,他们时有别离,那位妻子就非常想念丈夫。到了清秋时节,她看到留有残香的枯荷,触摸到沁着微凉的竹席,这些事物似乎都在加重这份思念。她独自在池塘边漫步,又提起罗裙登上小船,希望借此排遣内心的惆怅。但是,天上白云飘过,她不禁想:自己的丈夫什么时候寄书信来呢?其实啊,她也明白,自己和丈夫心意相通,远在天边却都怀着一样的相思。而且这相思都是无法排遣的,刚刚离开了紧蹙的眉头,又悄悄涌上心头??

这对夫妻,就是两宋第一才女和金石学家——李清照和赵明诚了。特别是李清照,以婉约清丽的词作位列古代才女中的翘楚。而她那段动人的相思意,正是她的一首传颂不衰的经典词作《一剪梅》:
“红藕香残玉簟秋,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花自飘零水自流,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”

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,刚刚离开了紧蹙的眉头,又悄悄涌上心头。图为宋苏汉臣绘《妆靓仕女图》。(公有领域)
词境赏析
《一剪梅》和其它很多词作一样,只有词牌名而没有题目,人们整理时都用词的首句作题目来区别。但是哪怕没有题目或者序言作为提示,我们在品读这首词的字句,很容易感受到有情人在相思之苦中表现出的深情与忠贞。“红藕香残玉簟秋”,全词起句就点出了时令,粉荷凋谢、竹席微凉,正是凉气初起的清秋时节。红藕香残,乃是眼睛所见的户外景色,玉簟秋,是肌肤所感的室内陈设。词人选取的一残一秋的事物,色彩清雅,意象蕴藉,同时也反映了词人高雅的艺术品味和孤独落寞的内心世界。这一句,不仅描绘了词人所处的时间、环境,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。
接下来,词人开始描述自己一天内所做的事情。“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”词人是闺中少妇,举止优雅,因而她在白天,轻轻提起裙摆,在湖上泛舟游赏。前面写到了荷花凋谢,加上词人是独自一人,所以这时的乘舟出游,并不像她早年“误入藕花深处”那般逍遥轻快。因为是独处,词人心中挂念丈夫,这时不过是借泛舟散心。但是词人也曾说过“只恐双溪舴艋舟,载不动许多愁”,她的做法只是让思念更加沉重罢了。
这不,当她怅望天空时,心思又飘向了远方,“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”白云悠悠的碧空,令她遥想,丈夫会不会给自己寄来家书,抚慰她的相思呢?大雁南来北往,随季节迁移,这种天然的特性让它们成了古时候传信的使者。当人们看到大雁飞过,心中都会涌起相思之意和羁旅之情。
就像南朝一首民歌唱道:“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。”词人在这里也是因为思念丈夫而不得见,望断天涯而联想到书信,进而想到传信的大雁。她又感叹,那鸿雁归来的时候,清澈的月光正洒满西楼。月光也是文人常用的表达相思的意象,词人用在这里也是表明,自己对丈夫的思念,从早到晚、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消减。到这里,一个含蓄温柔的痴心女子的形象烘托出来了。
下阕起句“花自飘零水自流”,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,既照应了上阙“红藕香残”“独上兰舟”的内容,也有比兴效果,寄寓了夫妻别离、年华流逝的感慨。接下来,词人从叙事转向了抒情。“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”这两句笔法精妙,从自己的相思转向描写双方彼此思念,娓娓道出词人与丈夫心心相印、天涯若比邻的默契和深情。而由思及愁,是情绪的发展,但是词人也只用一个“闲”字带过,流露出古人哀而不伤的中和气质。
结尾三句是全词的精华。“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”通过前面的写景、叙事、抒情的铺垫,词人的这份情感自然是无法淡化的,而且它宛转跌宕,刚刚从眉头散开,很快又漫上心头。特别是最后八个字,明白如话,却工整巧妙,读来朗朗上口。其实词人的创意,来自范仲淹的“眉间心上,无计相回避”,但可贵的是她能翻出新的笔意,艺术境界又在前人之上,更能体现出诗词本身的音韵美感。

李清照不仅词写得好,还是词学专家。图为明人绘《仕女图册》(公有领域)
词人背后的故事
《一剪梅》的作者是才女李清照,她在词作的造诣极高,被后人尊称为“婉约词宗”。那么她是怎么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?首先,她可是位名副其实的名门淑女,她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,也是朝中大臣,而且藏书丰富、擅长诗文;她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的孙女,文学修养也极好。所以李清照自幼生活在优雅富裕、文学氛围浓厚的书香家庭,加上她才华过人,在少女时代就已经才高学博、文名远扬了。她的《如梦令》,也就是留下那句著名的“知否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”的作品一经问世,就轰动京城,令文人们击节称赏。
李清照不仅词写得好,还是词学专家。她有一篇著名的《词论》,概括了词的源流和发展,并对那些著名的词人一一点评,坦率地指出他们的风格和不足,最后提出“词别是一家”的精妙结论。她认为,作词的要求比诗文复杂得多,应具有高雅、浑成、协乐、典重、铺叙、故实等特点。如果不是自身对词有深入研究,李清照又怎能评判历代词人,并确立词的标准呢?复制网址pse.is/MNRTB粘贴到浏览器,你会看到精彩的一切。
到了十八岁那年,李清照和门当户对的才俊赵明诚结婚了。两人虽然都是贵家子弟,但是生活非常简朴;更难得的是,他们在诗文、金石方面都有着同样的爱好,这也奠定了他们深厚的感情基础。但是呢,李清照新婚不久,她的父亲李格非陷入历史上著名的“元佑党争”。李格非被罢官,他的家人也不能在京城居住,李清照只能随父还乡,不得不与丈夫别离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李清照写下许多表达思念之情的词作,《一剪梅》就是其中的杰作。
既然《一剪梅》写得这么缠绵悱恻,那么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一定非常美满了。我们跟大家分享几个他们的小故事。根据李清照在《金石录后序》的记载,他们为了收藏古代的碑文,常常要典当衣物,但是他们一起反复研究,乐在其中,自谓“葛天氏之民”。葛天氏是远古部落,民风古朴淳厚,李清照借此描述夫妻俩安贫乐道、自由自在的生活。后来赵明诚在地方做官,他们俩四处收集古画、古玩、古籍,每得到一件宝贝,都要把玩欣赏许久,夜深了才肯休息。
后来,他们家的藏书已经超过许多收藏家,他们就玩起了文学游戏。两人一边烹茶,一边提出一个典故,谁能够猜出这个典故在某书某卷的第几页第几行,谁就胜出,优先饮茶。李清照天生博闻强记,所以她赢的次数特别多,经常得意地举起茶杯大笑,还不小心把茶水泼到衣襟上。这个高雅的闺房之趣也成了文人笔下的一个典故,清代纳兰性德有一句“赌书消得泼茶香”,就是说的这件事。拥有这么一段良缘,难怪李清照和丈夫分开后,能够写出那么刻骨铭心的相思词句了!@*#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(开放注册)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电话:0898-66661599    站长联系QQ:670427609   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hainanok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jtche.com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北京外国语大学论坛 ( 渝ICP备17000839号-7 )

GMT+8, 2024-4-19 15:56 , Processed in 0.042743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

© 2001-2020 北京外国语大学论坛校园招聘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